首页 > 酒店新闻 > 酒店行业动态

AG视讯- AG真人视讯平台| AG视讯官网|膏方的起源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5:02    次浏览

膏药最早的雏形,见于先秦古籍《山海经》。其中记载了一种羊脂类药物,用于涂擦皮肤防治皲裂,可说是膏药的雏形。 至于最早运用膏剂治病的记录,目前有两种说法。一为:马王堆医书《五十二病方》中,有“治伤痉……予(抒)其汁,傅”的记录,其治疗为外伤。二为:西汉成书的《黄帝内经》,内中有两则记载,即《灵枢·痈疽篇》中的豕膏,和《灵枢·经筋篇》中的马膏。都是以动物脂肪为基质,用于治疗外、伤科疾病。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第二种说法较为正确。但不管怎样,西汉之前,都未见到有内服膏方治病的记录,也就是说,此时的膏剂主要还是一种外用药的剂型。古时,膏与煎常混称。东汉末年,医学大家张仲景,在《金匮要略》中,有一些“煎”,其制作方式,可以看出现代膏方的雏形。例如“腹满寒疝宿食病”篇中的大乌头煎和“黄疸篇”中的猪膏发煎。大乌头煎中,方用大乌头五枚,加水三升,浓煎成一升,去药渣后,加蜜二升,再煎直至水干后药成。这种水煎药物,去药渣,继续浓缩药液,最后入蜜,再煎煮蒸发水分的方法,就是现代一般制膏滋的方法。这也是内服膏方的最早记录。 晋代葛洪在其著作的《肘后备急方》中,有着华佗虎骨膏、苍梧道士陈元膏等八种膏方制剂,记载在卷八专列——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中。这些制剂,一般是用“苦酒”(相当于现代的醋)与猪油作溶剂,与诸多中药一起熬制,成药后内服外用皆可用。在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一中,记录了些《小品方》中的部分内容——单地黄煎(生地黄、人参、天门冬、白茯苓、竹沥、荆沥、生姜汁、酒蒸大黄、姜汁炒栀子),是最早的滋补膏方。《小品方》一书,是由晋代陈延之所著,曾是唐代医家必修的两本医术之一,与《伤寒论》并驾齐驱。此书共十二卷,编撰严谨,可惜此书在北宋末年,就已经亡佚,目前可见的内容,是历代医家根据《外台秘要》、《肘后备急方》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等书编撰而来。 唐代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内,有着煎方的制作与用法的相关内容。其中,就有猪膏。书中指出凡合膏,先以苦酒渍,就是将各种中药材,以醋浸泡后,再煮膏当三上三下,以泄其热势。当各种药材药效能充分利用时,再用新布“绞膏”。从这就可以看出,当时煎方的制作方法就与现代制法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了。不过当时所制作的煎方,其使用方法仍然是内服外用皆可,这是为了充分发挥药的作用。书中有着以下的说法:若是可服之膏,膏滓亦堪酒煮饮之;可摩之膏,膏滓则宜敷病上。盖令兼尽其药力故也。比较《肘后方》与《千金方》中的内容,不难发现当时对于膏方制作与用法,并没有太大的不同,甚至可以看到《千金方》直接引用前人书中内容的痕迹,故我们可以认为,当时人们虽然对于内服膏方有所认识,但并没有太多深入的研究与发扬。不过考虑到晋代的历史较短,唐朝可以说是在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,这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奥妙了。 宋金元时期之膏方,基本仍沿用唐代之旧方较多。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在论述有关膏方的制作时,基本是照抄《千金方》。根本没有突破。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,此时古人好服汞丸,皆因当时文人雅士认为服用这些能够延年益寿,长生不老,却不知这样,反而会害人害己,身中剧毒。故这也就有可能造成,医家在内附膏方的方面,没有太大的突破。不过,南宋时洪文安之的《洪氏集验方》中,就收录了琼玉膏。这是一首著名的膏方,直至今日,仍广为沿用。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,如《圣济总录》栝萎根膏,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。想要了解更多的膏方信息吗?请关注本订阅号并回复“膏方”,即可获取更多内容!